这是个好时代,机会多到做煎饼都可以融资。然而很可惜,我们是做“软件外包”的,我们站不到风口上。
不过,用个不恰当的比喻,”没吃过猪肉,却见过许多猪跑“。我们见证了许许多多这场浪场中的斗士,或豪,或苦,或聪明,或愚钝。
今天我们讲个中国人在美国当老板的故事。
老板D先生开了一家滑雪用品店,经营有道,在滑雪圈小有名气,几年间赚了一些钱。在一次活动中,D先生了解到了社群营销的概念,大感对味,回家后认真研习并制定了公司下一步的计划——社会化营销加扩充品类,在未来两年内做户外用品+社群营销的平台。
找到了方向的D先生立刻开始召集人手准备大干一场。多年的经商经验让他决定找一个技术负责人来负责这整个业务。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。
想到技术,D先生本能的就想到硅谷。但打听了一圈得知一个工程师的平均工资大约在十几万美元之后,他决定去二线“硅谷”找便宜一点的工程师。
几经周折,次年1月左右,C工程师被D先生相中,成为了这个项目的技术和项目负责人。C工程师打包票说这个项目没问题,并且承诺半年内项目上线。开心的D先生吩咐了人事和财务全力支持C工程师以后,就转身回去调配资源准备大干一场。
说话间就到了9月,D先生在联络了多家供货商、社群营销、物流等合作伙伴后,开始准备对接到自家研制的平台上。另他惊讶的是,开发团队居然还是C工程师一人。难道是能力太强,一人都给做完了?D先生疑虑满满之下得到了C的答复,“现在页面太丑,我需要写前端的,人事没法招到我需要的人,只要招到就搞定了”。于是D先生开始吩咐手下的亲信帮忙招人。
一个月过去了,团队依然还是C一个人。“没有达到我标准的应聘者,就差前端的人了”。
又一个月过去了,C还是这个团队的Lead和唯一的成员。D先生忍不住了,通过朋友联系到了我们,让我们帮忙做前端。
“API都Ready了,Demo页面也有了,就差写HTML+CSS的了”,“预算也都没问题!”,听起来是个不错的项目。可是,当我们看到C工程师的代码库Github的时候,一年一共30多次的代码提交,仅仅在2,3月和10月份有代码提交的提交历史还是让我们心生怀疑。
这个项目后来证明,C工程师仅在2,3月份提交了系统的基础代码,在10月份提交了一些用于演示的前端代码。距离D先生描述的业务场景还相距十万八千里。
工程师是一个当下有点过誉的职位。事实证明,大部分工程师能按时按量完成手头的任务,但并不具备推动业务发展的能力。
所以,初期的创业者,如果那位技术创业者不是“另一个会技术的你“,还是把业务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吧。